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迅速發展,並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教育領域,教師和學校領導層正積極探索如何將AI應用於課堂,以提升教學效果、改善學習體驗,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然而,這場技術變革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學生如何正確使用AI工具、教師如何保持教學的核心價值,以及學校如何制定合適的AI應用政策。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並積極適應,才能讓AI真正發揮正面影響。
AI在教育中的應用其實並非新鮮事。學習管理系統(LMS)例如Google Classroom、Canvas和Microsoft Teams,早已利用AI技術來提升教學效率。不過,生成式AI的興起,特別是ChatGPT等工具的普及,使得AI的影響力比以往更大,並且更直接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首先,AI驅動的智能輔導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自動調整教學內容,提供個人化的學習體驗,並且能夠學習教師的授課風格,生成個性化的習題和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這對於需要額外支援的學生,如學習障礙學生或英語學習者,特別有幫助。
此外,AI的出現讓教師的角色逐漸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隨著AI輔助工具能夠提供即時回饋,教師可以專注於啟發學生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促進小組合作。這種轉變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行政工作負擔,也讓課堂更具互動性和創造力。
另一方面,AI工具讓學生更容易獲取資訊,因此,傳統的書面考試與作業評估方式可能不再足夠準確地衡量學生的能力。一些學校已經開始調整評估方式,例如要求學生口頭呈現學習成果,或在課堂上即興回答問題,以確保學習是真正發生的。這類變革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即時應變能力。
但無可否認,學生,特別是青少年,對AI的態度既充滿興奮,也帶有疑慮。根據2024年一項針對13至18歲青少年的調查,70%的受訪者表示曾經使用過生成式AI,其中主要用於作業輔助。可是,許多學生也意識到AI的局限性,因此會使用其他資源來驗證AI的答案。這顯示出學生對於AI的態度並非盲目接受,而是開始發展出批判性思維。而且,一些學生會將AI視為「非正式的學習夥伴」,甚至會向AI尋求有關人際關係、身分認同等方面的建議。這反映出年輕人對於AI的信任程度正在增加,學校和家長應該關注這種趨勢,確保學生能夠安全且負責任地使用AI技術。
然而,雖然AI帶來了許多機遇,但它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制定適當的策略,以確保AI能夠有效輔助學習,而不會妨礙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有人認為,學生可能會過度依賴AI來完成作業,而忽略了自身的學習過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更具思辨性的課堂活動,例如要求學生對AI提供的答案進行分析和批評,而不是單純接受。另外,AI工具能夠提供即時回應,這可能會減少學生與教師或同學之間的互動,影響學習中的社交連結。因此,學校應該鼓勵更多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使用AI的同時,也能與同儕進行討論和交流。
與此同時,AI檢測工具(如用於偵測抄襲的系統)可能存在偏見,導致部分學生的作業被錯誤標記為AI生成內容。此外,AI技術的使用也涉及數據隱私問題,特別是對於未成年學生。因此,學校應該謹慎選擇AI工具,並制定清晰的使用規範,確保公平性與數據安全。
此外,許多教師對於AI的應用仍然感到陌生,甚至擔心AI會影響他們的教學權威。因此,學校應該提供專業發展機會,幫助教師理解AI的運作原理,以及如何將AI有效融入教學。
但是,AI正在迅速改變教育的樣貌,而學校的適應能力將決定這場變革對學生是否真正有益。未來的智能輔導系統可能會更加精細,例如透過分析學生的心率、面部表情等數據來判斷他們的學習狀態,並在適當時機提醒教師介入。此外,AI還可能被應用於社會與情感學習(SEL),幫助學生發展同理心和人際溝通能力。不過,不論AI如何進步,人類教師的角色仍然不可取代。AI可以提供即時回饋、個性化學習路徑,但它無法像老師一樣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或建立真正的師生關係。因此,教育的未來不應該是「AI取代教師」,而是「AI輔助教師」,讓教師能夠更專注於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思維。
總括而言,AI的崛起為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伴隨著挑戰。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適應這場變革,探索AI如何有效地輔助教學,同時維護學習的核心價值。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利用AI提升學習體驗,而不是讓AI主導學習過程。只要我們能夠謹慎規劃、靈活應對,AI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助力,幫助我們培養出更具批判思維、適應力和創造力的下一代。
刊登:灼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