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在各個領域都引發期待,尤其在教育領域,AI可望帶來全面性的變革。目前已有證據顯示,AI可以提高教學評估準確性並強化成績追蹤,還能提升教學成效。但與此同時,教育界亦開始討論如何更好地將AI 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主流媒體甚至關心這類技術的潛在影響與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誠然AI 在教育中帶來了許多優勢,如個性化、無障礙性和可擴展性等。AI 擅於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分析學生的大量學習數據,教師便能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以適應個人的學習進度、興趣和需求,這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教學效能。而將 AI 融入教育最具變革性的一個方面,是它有潛力提高教育公平性。AI 可以為殘障學生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環境和工具,如語音識別、文字轉語音、屏幕閱讀器等,以滿足來自不同背景和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同時亦可彌補不同教育環境之間的差距,包括偏遠地區的學生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這些學生通常難以獲得學校資源,然而,AI 可以提供傳統上只有優質學校的學生才能獲得的資源,這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並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功,且不受社經地位或地理位置的影響。此外,AI 驅動的教育系統可以快速地擴展至更多學校和地區,為數千名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AI 還可以自動生成個性化的教學內容,這大大提高教育資源的產出效率和達致一定質量,而不會因教師疲勞而受影響。

不過,儘管 AI 可以在教育領域發揮強大的作用,但它也有其固有的限制。首先,AI缺乏情緒智商,難以進行細膩入微的同理心互動。教師的經驗和洞察力對於激勵學生、根據情緒線索調整教學方式至關重要,這是當前AI技術所難以複製的。此外,教師亦會管理課堂秩序,營造有利於社會學習的環境。其次,雖然 AI 能生成資訊豐富的內容,但無法完全取代有經驗教師所提供的創造性和深入淺出的解釋,並根據細微的觀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尤其在教授複雜或抽象的概念時。教師能夠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並提供引人共鳴的創造性和情境豐富的解釋,適用於不同的學生群體,其教學藝術和對學生的洞察力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方面方面,AI 並無法有效貢獻的領域。此外,在教育領域使用AI技術也引發了重大的倫理問題,例如對學生數據隱私的擔憂,以及演算法偏見的潛在風險。這些都需要謹慎應對和規範。

只是,教師亦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可擴展性問題和教學質量的差異。畢竟人力資源是有限的,教育工作者每次只能接觸到有限數量的學生,這可能會影響教學的一致性和覆蓋面。此外,教學質量在不同教育工作者之間可能存在明顯差異,例如受到諸如培訓、經驗和個人特質等因素的影響。

正因如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智能和教育工作者的優勢,混合式學習逐大行其道。人工智能應被用作一種支援工具,以處理評核和排程等行政任務,並提供個性化學習輔助工具,如模擬和自我評估測驗。教育工作者應該繼續擔任學習的主要引導者,利用他們獨特的技能傳授複雜內容,激勵學生,並建立師生關係。課程應該被設計成能夠無縫地將人工智能工具與教師主導的課堂活動融合,通過多媒體資源和實時分析提高互動性和參與度。這種混合式學習旨在創造一個更加包容、高效和有效的教育系統,不僅傳授知識,還培養全面的發展環境。

總括而言,教育的未來在於人工智能和教育工作者的有機結合,而非擇一而取。通過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包容、高效和有效的教育系統。這不僅意味著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資源利用,更意味著利用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見解和洞察力,確保人工智能系統切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透過融合人工智能和教育專業的優勢,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既注重知識傳授,又注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軟實力,為他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