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學生而言,出外遊學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心願。然而,這卻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實踐的事情。不過,隨著資訊科技發達,學界開始尋找能夠幫助學生跳出課室甚至本地的可能性。一種名為虛擬實地考察的創新教學資源讓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有機會探索平時難以親臨的地方,帶來遨遊世界的體驗,並通過多種方式在課堂上呈現這些地點,甚至在專題研習展示成果,讓學習變到無界限,大大開闊學生視野之同時,亦令一切變得更生動有趣。
透過VR和AR 技術,虛擬實地考察能夠為個人提供彷如真實的博物館經驗,這不僅為學生打開大門,更使探索一個新世界成為可能。無論是探索新的場域、設置小說的場景、引入與地點相關的數學題,還是與世界公民教育作為連結,虛擬實地考察都能讓學生置身於360度的情景中,使他們設身處地體會當事人的處境,從而能夠通過流動裝置體會更真實的環境,並與環境互動。正因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理心及好奇心,並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情境脈絡,因此,近年它深受學界歡迎,並已成為初中公民教育、綜合人文、生活與社會及通識的重要資源。
現時,虛擬實地考察已不限於360度全景照片和影片,而且還涵蓋與專家(如作者或博物館導覽員)進行的實時互動和視訊會議。以下僅列出五個免費設置虛擬實地考察的方法。學生無需登錄新網站就可瀏覽這些資源,當中可以將360度全景圖像或互動體驗的連接發布到學生已經使用的平台,這令他們能夠在傳統教室和家中輕鬆存取這些資源,並能與各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獲取第一手資訊。
- Nearpod:
作為一個互動式演示工具,Nearpod在其平台中內置了虛擬實境內容,並以360度全景視圖的形式呈現。Nearpod可用作介紹新書或引發話題討論的預習內容。若然教師想學生使用這些互動體驗,他們只需將它們插入至任何Nearpod課程,就像添加幻燈片一樣。
- Google Arts and Culture:
Google Arts and Culture擁有來自 80 個國家的 2,000 多家文化機構的瑰寶、故事和各種高質量的內容,這些知識觸手可及,學生更可透過互動3D視覺圖穿梭到世界各地的名勝,並探索美麗的建築範例。從為爭取婦女權利而戰的婦女運動家,到在故宮博物院的傳統工藝,再到古老金字塔遺址,都可以在這裡發現有關不同國家文化遺產的故事。Google Arts and Culture不僅可以在網頁瀏覽器使用,還可支援移動裝置,亦即可以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Chromebook或筆記本電腦上使用。
-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的YouTube頻道將學生帶到世界各地,藉以了解不同的文化、食物和動物等等。學生可以在視覺享受中,輕鬆汲取科普及人文養分。只要點擊屏幕來旋轉或移動視頻,就可以被帶到不同地方學習。
- Geysers 360:
Geysers 360提供全球最大規模的高品質鳥瞰式360°全景攝影資源。網站上有將近2000個航拍全景,覆蓋了200多個世界著名景點,包括北極、南極,甚至是俯視地球的景觀。用家毋須創建賬戶,就可以直接進入及探索世界各國名勝,欣賞各地的山脈或夜晚的極光。另外,學生可以複製並粘貼鏈接,就能添加或共享這些地點。
- Google Maps Treks:
Google Maps Treks結合了Google Maps和Earth,Treks以易於導航的方式組織內容,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徒步旅行,例如日本、墨西哥、土耳其、尼泊爾和泰國。每一段路徑都有視頻供學生探索。
最後,當學生探索虛擬實境時,建議教師可通過引導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筆者較為常用的焦點問題包括:
* 觀察當地環境,並評估政府措施的成效。
* 分析歷史進程如何塑造當地人文觀景。
* 分析居民生活方式及文化傳統。
另外,教師亦可以要求學生尋找虛擬實境的某些特徵,藉以豐富他們的概念詞彙。例如,想像地理科教師正想學生學習某種地質特徵,他可帶他們去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作虛擬實地考察,並一一起討論諸如火山口、蒸汽孔和火成岩等詞彙。
如要將內容與學生共享時,教師可將預習問題、連結和任務發布到學習管理系統,如Google Classroom、Microsoft Teams或Schoology等。此外,教師亦可以使用Google Sites 或Microsoft Sway等工具策劃及共享虛擬考察資源列表。
總而言之,虛擬實地考察為學生提供了突破時空、資源及地理限制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得以領略世界各地的風采。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源,教師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令實地考察的教學效能更上一層樓。因此,建議教師可多探索這些虛擬工具,讓學生在不離開校園的情況下,盡情探索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