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成功而具教學效能的老師會以身作則,不斷尋找各種提問的機會。雖然提供學術反饋可能對學生和教師造成巨大的壓力。然而,研究表明,在一個強調關愛、尊重和同理心的教學環境下進行反饋,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啟發創意、促進合作、解決問題,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支持並更舒適地參與學習。認知心理學家約翰·哈蒂和格雷格·耶茨亦確定了反饋的潛在功能。他認為反饋不僅是指出學生錯誤的方式,還可以用於糾正學生正在學習的技能、過程導向的指導以及幫助學生將所學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以助他們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學習者。

可惜傳統教育最缺乏的一環就是學術反饋。當老師問「有沒有問題」,往往只會得到一片沉默。而學生往往只重視得到答案,而忽略學習的過程。要扭轉這種學習環境,老師和學生就應該改變價值觀,將反饋的過程置於首位。

提供更好的反饋的四個關鍵

善用引導式及反覆式提問

為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到更深入的理解,幫助他們發展關鍵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給予回饋時,老師可以改為針對一個主題,讓學生提出多角度思考,並要求他們記錄得出答案的過程。例如,提問時可避免要求學生直接求得問題的解。而是將題目拆分成「題目如何提示你得出答案?題目的重點字眼是甚麼?這兩個變項的關係是甚麼?從這些例子中,你可以想到任何性質或法則嗎?」當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可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語歸納總結,並且必要時可繼續追問。以上案例,其實就是在練習「引導式提問」,亦即透過提問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複雜問題,從而發展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除此之外,還有「反覆式提問」,亦即反覆詢問同一問題或一組問題的方式,目的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獲取更準確和詳盡的信息。如當學生丟出一個答案,不妨反問「這樣的答案合理嗎?」、「是否有足夠資料作佐證?」等。透過反覆提問,更能驗證訊息準確性。

避免空洞讚美

在提供回饋時,老師應避免空洞的讚美,並選擇正向回饋。讚美通常是含糊不清,而且帶有條件性。事實上,最近的研究已證明,空洞的讚美只會對青少年個人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當我們讚美學生時,他們的內在動機會降低,並可能產生定型化思維。所以,在給予回饋時,老師應詳細解釋學生做得好的地方,而不只是給予含混的讚美。例如當學生對解方程式感到疑惑時,老師可以引導他們:「很好,你已經成功地應用了代入法來解方程式,並進一步化簡。你的步驟很清晰,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優點和成就,進而增強他們的內在動機。其次,老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反思和獲得更深入的洞察。假如學生不明白為何得出錯誤答案,老師可以這樣回答:「讓我們一起看看你的解題過程。你能解釋一下你是如何應用乘法法則的嗎?」這種反思可以涉及學生的過程、策略或觀點,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此外,當學生展示錯誤的解題步驟時,老師可以引導他們將其與正確解題的步驟進行比較,幫助他們找出錯誤。這種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更好地理解正確的解題方法。如果學生不知道如何修正錯誤,老師可以直接指導他們必要的過程,讓他們進一步練習正確的解題方法。而且,這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強的學習動機,並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對事不對人

在給予學生反饋時,我經常提醒自己要避免批評,並要選擇正確的反饋方式。臨床心理學家蘇珊·海特勒(Susan Heitler)曾指出,批評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防禦心理,使他們難以理解教師的意圖。相反,反饋則可以建立積極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生理解老師的關心,並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動機,從而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並願意和老師共同解決問題。

例如有學生上課時沒精打彩,烏眉瞌睡,老師可以選擇不批評他,而是給予反饋:「很高興你來上課了!但我注意到你精神狀況很差,情緒低落,一切一切都好嗎?我擔心你錯過了課堂活動。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師沒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表達了對他的關心和擔憂,並展示了願意與他合作解決問題的態度。

這種反饋的方法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通過提供額外的信息、見解或建議,老師亦可以與學生建立合作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問題解決能力。

放眼未來

反饋應該是面向未來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潛力,並擁有對他們未來成就的願景。我們給予反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進步,而不僅僅是指出他們的錯誤。這種正面意圖有助於建立學生的自信和動機。

其次,學生在接受反饋後應有時間進行反思和修改。當學生的計算有誤時,他們應該使用所學的方法來更正工作。然後,他們可以向教師或同伴解釋他們的修正過程,以確保他們理解並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種反饋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問題解決的正確方法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另外,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背景和狀況,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反饋。例如若然老師發現學生因為需要上洗手間而遲到,他可以利用這信息與學生一起制定一個解決方案。這種關注學生個別需求和制定解決方案的方法,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行為和表現。

在回饋的過程,老師扮演助教角色,透過解答過程,教孩子挖掘更深入的問題。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向授課,而是比較像是棒球隊教練。教練不會一直示範投球,而是花很多時間,讓球員們組隊練習,從旁觀察,再適時提出指導,關鍵是要誘發學習動機,在發問能力上,轉換成挖掘知識的引導者,隨球員情況調整訓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