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指的是一個人對於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它是促使一個人主動尋求知識、發展技能和追求成長的力量。研究顯示,學生學習動機與其學業成績呈正相關。例如他們能夠做到慎思明辯,記憶力較佳,且學習效能更好。如果學生在某一門學科擁有成就感,他們在其他學科也可能出現相同學習成就。此外,研究亦指出,大腦天生是充滿好奇心和喜愛探索慾望,因此一個人的學習動機是先天而來,關鍵在於如何觸發、如何維持。
從理論層面而言,個人的學習動機受到內在需求和外在刺激的驅使。當個體感到某種需要或渴望時,他們會被驅使去尋找滿足這種需求的學習機會。此外,亦有理論認為,個人的學習動機受到他們對於成就的渴望和對於成功或失敗的預期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會影響他們對學習活動的投入程度和努力。
不過,從實務層面而言,不少教師都會困惑,現今學生大多「不知為何而學」。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因為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或者缺乏對教育的動機和目標。例如許多學生可能不確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或者不知道如何將這些興趣轉化為職業。這種缺乏職業規劃的情況可能導致對學習的動機不足。此外,一些學生可能覺得所學的學科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脫節。他們可能不明白學習某種學科的價值,或者無法將所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並且學生可能面臨來自家人、同儕和社會的壓力和期望。這種壓力可能讓他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什麼。
筆者於教學過程中都遇過相同情況,尤其每當任教後進學生為主的班別時,偶爾都會遇到一些學生上課時低頭睡眠,亦有一些學生會在課室位置使用平板電腦。然而,自經驗累積,便開始彙整出五個觸發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
關鍵因素 1:方向感
擁有明確目標的學生較容易激發內在動機。當他們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並且認識到學習對於實現目標的重要性,又或是對未來人生的路有更多的選擇,就會對未來愈有憧憬,並感到有學習的動力。
關鍵因素 2:興趣和好奇心
所有的知識都會跟學習時的感覺儲存在一起,尤其對於自己喜歡的內容特別容易記住。當學生對某個領域感到興趣,並且想要了解更多,便會擁有內在的動力去學習。例如有學生迷上巴士,就會熱衷於工程或數學,亦有學生喜愛飼養昆蟲,於是熱愛生物。就是因為有趣,就會追著知識跑。
關鍵因素 3:成就感
如果令學生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到」是很重要。當學生經歷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便會被這種正面的體驗所激勵,並且願意再投入更多時間學習。所以,有些學生即使對學科不太感興趣,但只要於每次達到一個里程碑或完成一個任務時,都會增加你的學習動機。
關鍵因素 4:挑戰性
挑戰性的課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於問題的求知欲。學生對於解決困難的問題感到好奇,並渴望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而且,當學生面對挑戰性的課題並成功解決時,他們能夠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樣的成功經驗能夠鞏固學生對於學習的動機,並激發他們繼續追求更高的學術目標。
關鍵因素 5:外在獎勵或鼓勵
外在獎勵或鼓勵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受到重視和肯定,從而增加他們對於學習的價值感。這種價值感能夠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機。另外,外在的獎勵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他們獲得鼓勵時,便會感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得到了認可,這會增加他們對於自己的學習能力的信心,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正如《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曾寫:「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光忙著催人採木、分配工作和發號施令,要激發他們對大海的無限渴望。」如果我們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無限渴望,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他們將更有動力和投入地學習,這亦是世界各國教育部門都提倡自主學習概念的主因。畢竟面對複雜世界的挑戰,未來就像茫茫大海一樣,航向大海的掌舵者就是孩子本人,爸媽、老師無法替代。而所謂的學習新時代,就是激發與引導學生在未知情境下自我導航,找到方向與學習意義,並承擔責任,創造新價值、處理衝突並能與夥伴協作共創更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未來 family》
刊登:灼見名家